1969年,毛主席一拍桌子:“名单上为什么没有他?你们谁有他的功劳大?”这一幕,在中共九大筹备时震住了全场。一个名字的缺席,让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罕见发怒。这个人是谁?他的名字为何如此重要,以至于毛主席为他不惜发火?他的故事里,藏着中国革命的一段不得不说的秘密,也许远比我们印象中的要精彩、要复杂。今天,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,走近这位让英雄都肃然起敬的大将——徐海东。
拿徐海东的故事开场,不制造点矛盾都对不起历史。你想,各方都说他好,但蒋介石却恨不得除之而后快,称他是“文明社会的一大害”;毛主席却偏偏说他是“有大功的人”。一个人,能让对手恼羞成怒,又能让自家主心骨死心塌地信赖,这背后的故事得有多精彩?有些人还说,他不过就是在长征途中借了毛主席5000块大洋,帮中央红军渡过难关,至于吗?为此就能评上大将军衔?这里头若真只有一笔借款那么简单,那中国革命还算革命吗?但徐海东的存在,让一场内部分裂的危机变成了同舟共济的典范。作为曾经张国焘的老部下,他明明有机会“站队”,可最终选择了毛主席和中央红军。你说,真正的传奇,大概就在这里。
说起当年那场著名的长征分裂,各路人马其实就像家庭分家闹矛盾。一家人本来打算融洽生活,结果突然出现内部崩盘,大哥张国焘要另起炉灶,硬要分出你我。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后,兵力差异巨大,一边是疲惫不堪、装备破旧的主力红军,一边是人强马壮的四方面军。同袍变成了“对手”,气氛一度相当尴尬。当时的普通红军战士怎么想?很多人心里有股劲,不服气但也无奈,只能跟着命令走。有人偷偷议论:“我们几个老乡都快凑不够一床被子了,人家四方面军还有新的羊皮袄!”群众的感受直接反映了表面的“团结”下掩藏的问题。其实,这场风波最伤脑筋的不是谁当老大,而是谁会让队伍饿着肚子过冬,谁能把大家带出困境。
就在眼看要分道扬镳的时候,表面上大家都很克制——四方面军想着“我们条件更好,看你们怎么办”;中央红军则拼命压住自己的气,假装一切正常。但暗地里,已经有人私底下打主意。张国焘明着拖着不北上,闹脾气要更多权力,把组织调整当成要挟。中央红军一万来号人,兵微将寡,中高层干部心里其实没底。老百姓在乡间都在窃窃私语:“红军咋又分了?还能熬过去吗?”有人说,“这回怕是”当毛主席提出让张国焘当总政委,周恩来主动让位,结果反倒让对方得寸进尺,对抗气氛更浓。双方妥协表面的平静,其实是暗流涌动。张国焘要拉拢徐海东这样的旧部为己用,增添南下的砝码,中央红军则急于稳住徐海东这条“救命稻草”。明知道分家就意味着风险、甚至灭顶之灾,但在高层的角力里,情势已经不是普通红军能左右。
可正当大家都以为中央红军可能“消失”在茫茫戈壁、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,历史的方向突然反转——关键时刻,徐海东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。中央红军北上,物资匮乏、衣不蔽体,眼看着就要撑不过那个陕北的寒冬。毛主席和几个高层人物在窑洞里绕来绕去,苦思冥想。就在所有人无计可施时,一个决定改变了命运:向徐海东求助!“死马当活马医”,毛主席写下那封借条,杨至成亲自冒雪送到红25军。徐海东一看借条,二话不说,拍板就把仅有的7000大洋拿出5000,毫不犹豫。这个决定,是无数个夜里踌躇后的坚定,是寒冬雪夜中的一把火。不只是钱,战士们还主动分出武器、衣物和急需药品,团结的力量瞬间把危机化解。这一刻,徐海东不仅是经济上的“雪中送炭”,更用实际行动表明——他听中央的,而不是“旧主”张国焘。张国焘的如意算盘落空,毛主席的判断获得了惊天逆转,革命的命脉就这样被拯救下来。后来毛主席感慨说:“没有徐海东同志送来的5000块,红军熬不过那个冬天。”当年的小伏笔,到了这个关头爆发成了决定全局的力量。
革命史上,没有一波到底的顺利,就像生活也是一波三折。5000大洋送过来,似乎拯救了红军。但大家别高兴太早,后面还有大坑在等着。钱是有了,东西也分来了,可队伍刚喘口气,外面形势却更差。陕北老百姓日子本来就苦,红军这么一大队伍来要吃要喝,真的能撑得住吗?洪水猛兽一样的压力随时可能把根据地再一次踩垮。与此同时,张国焘南下失败,四方面军伤亡惨重,带走资源不少,北上红军还得面对国民党新一波围剿。徐海东部队也不是铁打的,原本自己就缺钱少衣服,这次大出血,谁来补充?队伍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。“咱们早就缺药缺衣,这次支援了中央,倘若自己熬不过去咋办?”一些人甚至私下埋怨:“中央的兄弟是兄弟,我们都冻死谁心疼?”大雪还继续下,北方的冬天一夜能把人冻哭。中央红军尽管挺过来最难的一关,却,还有不少考验在后面排队。统一指挥,人员调动,粮草运转,每一步都是迈刀尖子上。不夸张地说,大家都是咬着牙活下来,群众的饭锅边上,多一颗红军的饭碗,心里总还是不是滋味。
其实很多人一直说,革命靠的是英雄,靠的是几位领导。听着热血沸腾是不是?可真想想,如果真全靠英雄一人勇,徐海东要不要连夜去买彩票看看能不能发家?道理就是这样,历史往往喜欢给我们画个大英雄的饼,但背后的分歧和苦难谁来管?五千块大洋能解一时之困,难道就能解百姓的温饱,队伍的后路?毛主席认定徐海东“有大功”,其实是因为,他在关键时刻选对了“边站”,可要换作张国焘南下顺利,历史会不会突然就倒过来?不得不提醒一句,某些看似铁板一块的团结,底下其实充满了冲突与博弈。人情、局势、原则,哪个都没法丢。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分家闹矛盾才是常态。英雄形象固然好听,但谁不是在风雨中靠点小算盘、靠点直觉熬出来的?徐海东当时要真怕出力不讨好,这后面故事怕是得重新写了。那些“团结一心”四个字,恐怕只在报告里好看。
徐海东的五千大洋救红军一命,成全了英雄神话,也让队伍熬过那场至暗时刻。可如果我们只看见英雄的正面,是不是就忽略了身后千千万万普通战士和百姓的牺牲?你觉得革命到底是靠“关键少数”的智慧,还是靠大家伙的硬撑?如果当初徐海东选择了张国焘,历史会怎样重写?英雄决定成败,还是大势所趋?评论区见!
联华证券-配资炒股中国股票配资网-网上配资网站-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